本帖最后由 魅力舒城网秋分 于 2024-5-31 17:14 编辑
对很多孩子来说,“创造力”最强的时候,往往是写作业之前。
因为不想写作业,于是看什么都有趣,手机、文具、头发丝、家务活、窗外飘落的树叶......世间万物,都散发着“致命吸引力”。 尤其是过节放假之前,视线虽然投在作业本上,但心却早已经飞到千里之外。 古今之事皆同理。你瞧!唐朝的这位小学生也被作业深深困扰着。
(供图:@遗产君) 唐景龙四年(公元710年),西州(今吐鲁番)高昌县宁昌乡厚风里,12岁的小学生卜天寿终于写完了他的家庭作业。在这份5米多长的卷轴上,他用稚嫩的书法誊抄着《论语郑玄注》和古代少儿认字读物《千字文》这两本书的几个章节。或许是当时卜天寿年龄太小,抄卷中有不少错别字。有趣的是,他在抄写完老师布置的作业后,还写下了两首充满童趣的“打油诗”:一首是“放飞自我”式的吐槽:“他道侧书易,我道侧书难。侧书还侧读,还须侧眼看”。(据推测,“侧书”是一种比较复杂的书写方式,看样子真是比较难写)
好不容易写完作业,他又题诗一首:“写书今日了,先生莫醎池(嫌迟)。明朝是贾(假)日,早放学生归”。“终于写完了,老师您别嫌慢,明天放假,早点放学生我回去吧!”也许是因为着急,卜同学又写了错别字。
短短几句诗,仿佛能让人看到卜同学伏案奋笔疾书赶作业的情景。那么鲜活、灵动。只是不知道老师看到这两首诗,会是什么样的表情……不过,卜天寿怎么也不会想到,自己的随口“吐槽”在千年后仍然能戳中现代人的“痛点”,并且,这份家庭作业还成为了一份非常重要的文物。文物考古专家介绍,从文献学角度看,《论语郑玄注》在唐以后就失传了,自20世纪以来在敦煌、吐鲁番等地出土了不少《论语郑玄注》残本,而卜天寿的抄本是其中保存较好且最长的卷子,为古代民间书法艺术和儒家经典研究提供了珍贵资料。
(供图:遗产君)
另外,卜天寿自称“义学生”,“义学”指唐代民间的私塾,说明在1200多年前,新疆吐鲁番地区与中原地区同样设有私塾,学习同样的经典、书写同样的汉字。
那个年代的学生,一点也不比现在的学生轻松。据考证,唐朝学校中官方认定的史学教材包括:《史记》《汉书》《后汉书》《三国志》;作为教学主体的儒经教材则包括了《诗》《书》《礼》《易》《春秋》《毛诗》《孝经》等儒家经典。
这些还只是一部分的学习内容,说明唐朝推行官学、私学力度之大,社会上科举氛围之浓。
学生们要学的书目众多,考试也不少。以中央六学一馆为例,除了严苛的入学资格考试外,考试分为旬试、月试、岁终试、毕业试四种。
古代一月分为三旬,旬试就像现在的周测,考试的内容主要是释经讲义,由博士主持,学生作答,共试三次,通过两条以上为合格,不合格者会有相应的惩罚。
唐后期出现了月试,学生的考试成绩会和在校的食宿待遇直接挂钩,考得越好,吃得越好。岁终试便是年末大考,考官会在一年里所教各门功课中提问大义十条,作答合格的学生可以获得升学资格,连续三年不合格的学生将被淘汰、罢归原籍。
毕业试则是一次对科举考试的“模拟考”,通过了毕业试,才算是拿到了参加科举的“准考证”。这之后,等着考生的,则是漫漫科举之路了。
2017年在浙江嘉兴博物馆举办的“中国科举文化展”。
自古求学不易,相比于古人,如今的少年有了更多元化的选择。但不管怎么选,作业都是逃不掉的。早放学、多放假,恐怕也是古今中外大多数学生共同的愿望吧。 你还记得小时候为了不写作业,做过什么“离谱”的“抵抗”吗? 参考文献:[1]韩凤山. 唐宋官学制度研究[D].东北师范大学,2003.
来源:央视网
|